当前位置 : 行政|管理 → 文章正文

    成思危:最喜欢被称作“教授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6-07 21:03:42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其父亲成舍我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

      16岁时,成思危就只身由回到内地参加新中国建设。在他看来,“经济只能我们的今天,科技能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

      成思危的一生有3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16岁的时候,他从回到内地,了报国之。第二个转折点是1981年,在化工业已颇有建树的成思危到美国学习管理学。第三个转折点是1995年,已近60岁的他,在孙起孟老先生动员下参加了民建,从此了从政的道。

      成思危是成家5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报人,母亲萧让曾留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是北大中文系的,母亲也是留文学的,所以从小对文学就很有兴趣,从小我就非常那些既有文学,又能够做大事业的古人。”成思危说。

      1948年底,成思危随父亲举家搬迁到,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回到了祖国”。他的学生龙文问告诉记者:“从此,他就和家人分隔两地,但是成先生一直认为自己应当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

      1952年11月,17岁的成思危作为广东省总工会调干生,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学习,后转到华东化工学院。

      2005年,成思危来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他对母校民族建筑保留得如此完整感到非常欣慰。在致远石前留影时,成思危触景生情,回忆起早在学生时代就立下的报国志向,随口吟起了“淡泊以明志,以致远”的名句。

      这句话对成思危影响深远。他曾给自己立下3条规矩:每天学习两个小时,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即使后来成为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他都没有打破这个规矩。

      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开始了,戴着“出身于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成为一名锅炉工。

      然而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成思危将他的第一份工作——烧锅炉干得有声有色,还编了一本书《锅炉学》。

      “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这是成思危对自己学生的,也是他的信条,正是这样一种心态支撑他走出了“”的逆境。

      “”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决定——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下去。

    [1] [2] [3] [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