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走出地震“阴霾” 羌族文化生态结硕果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9-22 18:37:42

      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来自宁强、凤县、茂县、理县、汶川等地的羌族齐聚四川北川,身着节日的盛装,跳着欢快的沙朗,共庆新年。新生广场上,欢声笑声回荡在每个角落。杨勇摄

      嘹亮的羌笛声、高亢的羌族民歌、灵活多变的羊皮鼓舞……18日,正值农历十月初一,来自四川省各地的羌族身着节日盛装,齐聚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中国古羌城”,庆祝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羌年。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四川省是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也是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但“5.12”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赖以的自然生态遭到严重,作为羌族文化存续的重要空间,羌族村寨及民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严重损毁,许多传承已久的羌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

      为抢救羌族文化,2008年10月,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简称区,下同)正式设立,而今年的“羌年”盛会恰逢四川省首届区建设展的举行,这也是自“5.12”汶川地震后首次对羌族传统文化成效进行展示。

      据介绍,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包括1个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羌年”、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50个省级非遗项目、219个市(州)级非遗项目和354个县级非遗项目。

      “本次展包括羌语传习班、非遗项目活态展演和实物展演、以及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简称传习中心,下同)等部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广新局局长陈顺清介绍,区设立的9年时间内,羌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羌族人民参与文化的积极性非常高,而通过开发衍生的文创产品,也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

      “我从12岁就开始学习‘羌绣’了,先在绣片上设计好花样,然后再进行刺绣,虽然绣一条腰带就需要一周左右时间,但我很享受绣花的过程。”今年43岁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的传承人之一,同时,她也是传习中心的一名老师,目前,传习中心里的6位“羌绣”老师总共要百余名学生学习这项羌族传统技艺。

      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围着篝火跳着充满特色的“莎朗舞”,手捧着鲜亮“羌红”(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的羌族男女面带笑容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地震带来的伤痛早已被抚平,而羌族传统文化将继续长久地传承下去。(完)麻仓优下马作品番号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