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政|管理 → 文章正文

    管理学百年回眸与世纪展望:纪念《科学管理原理》出版100周年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2-08 02:25:20

      在这一理论中,“非正式组织”观点的提出可谓是一个重点。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一方面企业中有正式组织及其规则、秩序和工资制度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有非正式组织及作为其基础的各种情绪和人际互动的存在,这就给管理带来了问题。非正式组织不应被视为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而应被视为正式组织的一个必要的、彼此依赖的重要方面。管理者必须在确保经济目标的同时,维持社会组织的平衡,并且使个体通过为这一共同目标贡献力量从而获得使他们愿意合作的个人满足。

      而随后的“管理丛林”阶段,各种管理理论纷呈,犹如密密的丛林。1959年,两份有关商业教育的研究报告出现,对管理学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戈登(RobertA.Gordon)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豪厄尔(JamesE.Howell)各自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管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具体描述这种多样性并为它贴上“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一颇为生动标签的是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他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提出了当时所存在的管理思想的六大学派,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以后孔茨又在另一篇论文中补充为12个学派。孔茨认为,每个学派都对管理理论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管理学者不应该把内容与方法相混淆,管理情境过于复杂,因此各学派间难免发生一些“丛林战”,但随着某些管理术语被确定,对管理原理的逐渐认同,管理的“丛林”能够得以清理。

      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企业文化理论”及随后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为代表的“软管理阶段”,则是与当代社会变化密切相关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互联网兴起和知识经济的产生,人力资本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任何一个企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专业知识日益精深,组织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相信任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共享、模块化生产、文化力制胜等概念相继被提出,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也从注重有形的物质和显性的组织状态,转向更注重于无形的组织文化氛围、组织框架内的学习以及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塑造等等。这一管理学从“硬”到“软”的发展趋势,契合了当今组织管理更趋于扁平化,更注重企业之间互动和知识共享的趋势,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人类进步的每一个阶段,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们总是要考虑如何以最佳形式将自己组织起来,并根据组织目标来提升运作绩效。但是作为一种将众多人群集合在一起的形式,组织的正式成型并有效提升运作效率,是从管理学诞生后才开始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