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指导 → 文章正文

    中国艺术教育的“霾”伏圈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8-11 05:22:31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流关注的是地域差异。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但整个云南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存在很大滞后。”云南省在全国美展上的题材危机让他很焦虑,“如果我们不把自己为少数民族就很难彰显民族文化。”但现在整个国家已经同质化,很多少数民族在云南很少见,“但是没有办法,不这样做不行。我们希望摆脱它,但是有点难。”在他的经验中,云南艺术家有两种形态特别明显:要么自卑,要么自盲目信。“这都是评价系统不太平衡或相对不太科学以至形成的一种否定,这样的否定有时把自己真的毁了,有时重新建立一个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自己。”

      服装学院副院长詹炳红则提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艺术院校知识系统落后社会所需,或智慧变化、技术变迁。2016年,北服变动很大,关闭了一些学院,因为“曾经骄傲的东西不下去”,但也延伸了一些专业。1959年建校、1988年改名的服装学院曾是国内最好的化纤学院,前行近30年,“现在做依然不晚。”

      今年年初,法国最重要艺术家·布伦(Daniel Buren)来到国美专门拍摄艺考,因为曾被数万人报考场景,他难以想象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想学艺术。这些年,国美本科报考人数始终在7—10万。面对这么巨大的受教育人群,艺术教育给出了怎样的新任务?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以及家庭会认为学习艺术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前景和社会地位?这个中国国情跟欧美国院校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新世纪现象。

      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美术学院接待了G20夫人团,缘分测试小游戏其中总理夫人索菲是文化记者出身,参观时提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国美)建校的时候,艺术教育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在今天艺术教育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提得颇为猝不及防,“还好我们学校一直以来有这个思考。”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还记得当时的回答:在蔡先生(蔡元培)、林先生(林风眠)那一辈艺术教育是启迪的,而在今天艺术教育是社会创新的力量”。

      的确,今天艺术的现实境遇在悄然改变,体制、社会参与、全球或本土、艺术或美学等已不足以匹配此刻的现实感受。一方面,媒介与技术的大发展使艺术创作与知识生产产生巨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与学习的。艺术教育的、艺术学院的形态都在经历重塑;另一方面,技术乐观主义的,数码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新技术正导致感性的无产化,这是一种感性能力的,艺术教育的源动力正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提供的种种便利中被掏空和置换;此外,艺术的市场化与博物馆化也使艺术创造日渐,美术学人才培养的第一现场由传统的学院延伸到美术馆、画廊、双年展等更社会化的场域,美术学院在艺术生态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大众文化与娱乐工业对艺术和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