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指导 → 文章正文

    中国艺术教育的“霾”伏圈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8-11 05:22:31

      “19、20世纪建立起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正经历一次新的塑造。”在高世名眼里,实验、机制、社会参与、多元文化正成为艺术教育的主导话语,艺术教育和文化、话语、策展实践深度结合,逐渐形成一种由媒介、现场、田野、日常等概念共同构成的艺术教育新视野。

      “以美育代教”这一思想自蔡元培提出后,不仅在当时引起普遍讨论及关注,在今天,依旧透露出所有艺术教育者的愿景和责任。经过漫长多变的20世纪,历史变成了记忆与瞬间,具体到中国,如何消化20世纪艺术史的遗产?如何在全球艺术史的多元文化境遇中建构共同的知识学基础?又怎样在其中确立文化的主体性和本土?

      艺术从来就不只是风花雪月,而是面向社会的有为之学。在全球视野和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下,新世纪正在迅速地完成技术迭代和在熵化中实现奠基。艺术教育实可从中提炼出更普世的人文教育体系,在专业教育之外有所作为。

      近年来,对艺术教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同时,指挥棒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于是,“指挥棒朝哪个方向挥”成为关键。

      某次报告会上,曹意强曾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为什么重要?它是跟人类和国家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直接相关”。故,如每个学校都按照自身的特殊资源、人才资源、教育、培养目标多元进行,使每个民族都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工作、像艺术家一样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希望。民族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文化复兴最重要的是审美品质的复兴,审美品质是一切创造的最高标准。

      事实上,在川美副院长焦兴涛看来,解决开篇提及“困难”的关键即如何既达到国家对“大学”的基本性要求,又符合“艺术学”的独特性需求,但这是一项需持续思索的课题,其采取的可能应对之策是:探索以特色来创一流的方式。“因为一流就意味着特点和特色,甚至某种性。”如其教学中的特色工作室,及令很多年轻老师觉得不可思议的青年教授计划:今年,一名央美毕业后在景德镇陶院工作两年的博士被引进川美,直接被评为教授。“要做非常之举,这也是川美必须要做的事情。”

      实际上,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和艺术形态、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必然,中国很多艺术院校专业的设置与变迁和国家形态发展关系很大。但今天,全球化境遇中的教育已非一个国家的自身问题,过去工业留下的学科概念已不能完成今天对社会的问题解决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创造力。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对前景甚为乐观,他认为艺术院校应充分自信: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艺术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嘉年华,在国家办学的基础上,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保障得到全面提升;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认同感前所未有,如今报考艺术院校的人数一直保持在一个高位,艺术成为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广泛认同;艺术人才的出已经更广泛的领域、更宽泛的大艺术概念。

      (文中静态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且部分文字源自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速记稿,因时间之故未由审核)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上一页  [1] [2] [3] [4]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