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对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的浅析(三)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9-06-25 08:00:10

      [1]鉴于笔者无法判断部分文献是否属于微观、中观和宏观领域,故文献数量和占比加总并非100%,附录一列表了这些文献。

      接下来本文基于高频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是否属于经济学和经济学进行分类讨论。由图10可知,在初期,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占据地位,只有零星几篇是关于经济学的文献。1987年之后,参考和借鉴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文献逐渐增多,而研究内容属于经济学的文献比重较小。1987-2013年期间,研究理论和方法属于经济学的高频被引文献的年均文献数为8.7篇,经济学的年均文献数为0.11篇。2013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开始在中国经济学界兴起,经济学的文献数有所下降,年均7篇,而经济学的文献有所上升,年均1.25篇[2]。

      总体而言,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学也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四十年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初期,中国经济学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任务,中国经济学要去探索解决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开始广泛接触世界经济学,并以为试验田,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道。自1979年开始,经济学的各种分支开始涌现,我们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如篠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哈罗德·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等,除此之外,早期的经济学家们还总结了当时中国社会上出现的现实问题,比如1987年卢建的《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分析 》,1988年吴敬琏的《“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1990年高汝熹和阮红的《论中国的圈域经济》,1991年李克强的《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等文章都表明了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中期,中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在新的制度背景下开始总结并探讨中国的现实问题,将之与国外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相结合,比如1993年樊纲的《两种成本与两种方式》、卢中原和胡鞍钢的《市场化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1994年俞乔的《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分析 》,1996年周其仁的《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金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文章。除此之外,国外的先进方法也被早期的经济学家引进到国内,如1994年朱乔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综述与展望 》,1997年郑文通的《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应用》和1998年郭显光的《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2002年之后,高频被引文献中专门引入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文章寥寥无几,中国经济学更加偏向于问题导向型,经济学家们总结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近十年来,高频被引文献中出现了很多前沿的热点问题,比如2008年鲍健强、苗阳和陈锋的《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2011年吴晓光和曹一的《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2012年谢平和邹传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2016年郑志来的《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2017年杜睿云和蒋侃的《新零售:内涵、发展动因与关键问题 》等文献都提出了新的热点问题:低碳经济、P2P、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新零售等。

      [2]鉴于笔者无法判断部分文献是否属于经济学或经济学领域,故文献数量和占比加总并非100%,附录二列表了这些文献。

      

    上一页  [1] [2] [3]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私密漫画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