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农林|自然 → 文章正文

    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学家:为了大地的丰收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20-07-19 07:17:02

      在云南的大山里,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白城市农科院院长任长忠目光所及的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绿地毯”他心爱的燕麦试验田。看到茁壮成长的燕麦苗儿,任长忠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一块地一块地跑,一棵苗一棵苗看,跑得满身大汗,忘了劳累和病痛,忘了归家的时间

      数千里外,任长忠位于白城的办公室里,珍藏着白、黄、蓝饱含真情的哈达,分别为、青海、的农牧民含泪所送。

      人们饱含热泪,是因为燕麦让寒冷的高原和贫瘠的土地吐露芬芳,让农牧民实现了靠种粮脱贫致富的夙愿。

      由任长忠领衔的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个子体系之一。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80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40余位院士、2600多位农业科学家,构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把农业科研创新的最强实力“拧成一股绳”。

      这股绳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源自植根大地的泥土气息用坚毅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这股绳之所以成大器,是因为源自不忘初心的共同梦想让脚下的泥土更有生产力,让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行走在的县乡村屯,记者发现,这里的农民对一些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十分熟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潘国君就是其中之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都挡不住潘国君对水稻研究的热情。从小生在农村的他,在黑土地一干就是三十几年。

      支撑他扎根黑土的,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优质水稻种质资源在极为短缺,外国品种“空育131”一品独大,“卡脖子”问题突出。

      “这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但缺陷就是抗病性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对记者说,潘国君和他的团队联合技术体系的其他优势单位,历经20多年研究,创新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寒地早粳稻“龙粳”系列,一举解决了寒地早粳稻品种难创高产和稳产问题。

      让科学家们引以为豪的是,如今“龙粳”系列品种占省水稻总面积的50%,在促进民族种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写下的一笔。

      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口粮作物。多年来,我国水稻科学家不断取得突破,用科技创新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培育一个新品种,最起码要8代繁殖。在浙江,中晚稻一年只能种一次,8年才达到稳定期,而在海南水稻全年都可生长,“浙江+海南”4年时间就能完成品种的选育,大大节省了育种时间。由此,像“候鸟”一样往返海南,成了程式华等育种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1] [2] [3] [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