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学术 冯玉荣:上医医国:一位晚明医家日常生活中的医疗与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2-12 11:25:28

      借助于钱的手笔,缪希雍身为医者,胸怀救世之道、个性任侠的医侠形象得以流传。清初万斯《明史》,列缪希雍于方伎传中,肯定其以医名世的医德医行,但盛赞其“生平经济实不尽于医”,“能诗歌及劈窠书,审国家治乱消长之故”,且近乎原文不动的搬照了钱文的写照(12)。乾隆年间所修的《江南通志》亦称缪“好谈古今成败事如指掌,不以医名而医辄奇效,又喜形家言,著本草经疏、葬经翼”(13)。清代同邑之人王应奎称,“重气节,娴经济,为一时豪士,不特精于岐黄术也。邑乘列之方技,未免掩其为人矣”,甚至为缪希雍被列方技,而扼腕叹息。与一般医者不同的是,缪希雍以医交友,又以志行道,悬壶江南,游走民间,活人无数,名噪一时。在不自觉卷入后,亦能主动体行其“上医医国”之,被东林士人引为同道。

      缪希雍作为名医,其医术、医学思想历来为医学界者所关注,近年来也有从生平游历、社会交往来为其作传,刻画其亦儒亦医亦侠的形象(14)。实际上吊诡的是,缪希雍始终是在政坛之外的边缘人物,却因与东林士人交往密切,一度被疑为“神医安道全”。然而在晚明时代氛围下,何以对一名医者有如此的期望。本文试图考察,首先,关怀是如何渗透到士人的日常话语中,乃至医生的日常生活中。其次,进入医者的生活世界,探究其医者理想,思考他们在行医生涯中怀有何种现实意图及人生理想。此外,探讨医者的理想是在怎样的时代氛围下展开,而又如何被士人所接纳并重塑?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地方社会拥有侠、儒、医多面形象(15)。与一代医朱震亨类似,在历史文本和遗迹中的缪希雍亦呈现多重面貌。缪希雍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熟稔经典,精通堪舆,甚至长于水利论策。时至今日,常熟一带仍流传这位侠医的故事,2015年8月,江苏省锡剧团和常熟锡剧团联合打造了《侠医缪希雍》,以彰显名医缪希雍的“行医济世、仁心仁德”。在兴福寺前、舜过泉附近的缪希雍墓也被列为常熟市文物单位。但是据褚玄仁、张耀两位学者考证,此处实为缪希雍的祖墓所葬地,缪仲淳与其父母应该葬于宜兴山(16)。墓址的不确定,可能与缪希雍一生游走播迁有着密切关系。

      常熟缪氏,始祖万三公谚,随宋南迁,封护驾金华大将军,始家琴川(常熟别称)上,之后一直未有显达,直到明中期景泰二年(1451),缪朴中进士。缪朴通,士多游其门。缪希雍父亲缪尚志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授汉阳府通判(17)。但缪尚志原配孙氏,一直无子嗣,继娶周氏,才有缪希雍,可谓老年得子。缪尚志年老病逝时,希雍年仅十三岁。据冯梦祯的《缪母周孺人墓志铭》所载,母亲周氏甚严,希雍少年时负气任侠,曾呵斥,“父以明经起家,为清白吏,儿不能从先生游,勉嗣父业,乃与侠少年伍,是奚赖耶”(18)。缪希雍的负气任侠,应该不是个例,而是深受明代士人谈兵论剑风尚的影响。母亲周氏一直希望希雍能承父志,以科举为业。然而自父亲缪尚志逝世后,家道中落,希雍科举不第,只好在里设馆授徒,奋志读书。不意十七岁那年,缪希雍突患疟疾,久治不愈。自行检读《内经》《本草》等医书,依“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乃知疟疾为暑邪所致,经自治而愈(18)。自此兴致勃发,孜孜于遍访医方,精研医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