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2-15 09:09:14

      【内容提要】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构建始于80年代中期,此后20多年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吴敬琏、胡汝银、张曙光、樊纲等从中国经济实践出 发确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角度;厉以宁、贝纳西、吴晓求、杨瑞龙等引入非均衡概念,并致力于将宏观经济结论置于合理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樊纲、 张曙光、民等引入了制度分析;李拉亚、宋国青、薛万祥、陈学彬等引入预期与博弈分析;陈东琪等系统化了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形成的微调理论;郑超 愚尝试构造一个一致的能够在其支持下开展竞争性研究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经过上述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学已初步形成 了融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波动分析与增长分析、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于一体的理论构架与体系。依据理论基础与政 策主张的差异,还形成了分别以刘国光、厉以宁、吴敬琏为代表的三支流派。

      1979至1999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学实现范式转换,理论构架得以初步形成并获得创新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学基本上确定了其研究对象与分析角 度,引入了非均衡概念、预期分析、博弈分析与制度分析,形成了较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思想,甚至出现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其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以下八个方面。

      这涉及到总量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波动分析与增长分析、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等问题。邓英淘、罗小朋认为, 总量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本内容的最高层次,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主线,宏观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这一主线,把反映现实经济 运行的各种经济关系和变量出来。(注:邓英淘、罗小朋:《论总量分析与总量政策在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性——兼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某些基本特 征》,《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胡汝银认为需求分析有重大缺陷,(注:胡汝银:《供给分析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研究》1987年 第11期。)主张以供给分析为支点,溶供给分析、结构分析和制度分析于一炉,建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注: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体制理论的重新 思考》第2、3、33页,三联书店1992年。)张风波、马建堂则试图将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张风波提出,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是互补的,结构分析 是总量分析的具体化,总量分析则是结构分析的抽象。对总量进行具体分类和深入分析,就可以统一到结构问题上来,对结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归纳,上升到 理论的高度,便可以出总量的基本特征。(注:张风波:《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经济研究》1987年第8期。)马建堂想通过对国民收 入、价格、储蓄等典型总量指标波动状况的分析,找出它们是如何通过一些中间机制为产业结构的变动的,以把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结合起来,使宏观分析中观 化。(注:马建堂:《从总量波动到结构变动》,《经济研究》1989年第4期。)张曙光认为,中元节出生的人宏观分析是以总量分析、波动分析、需求分析、短期分析为主要 内容和主要特征的,(注:张曙光:《中国宏观经济理论》,《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张卓元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实际总供给是由 总需求和前定价格决定的,短期内影响总供给的各个变量是给定的,因此,从供给方面很难说明产量是因何和如何波动,以波动分析为主的宏观分析必须从需求分析 和短期分析为主。(注:张曙光:《总量关系及其制度分析——兼评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经济研究》1993年1期。)樊纲的观点与张曙光很接 近,他认为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在制度与结构因素给定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如何烫平经济波动的问题,(注:20樊纲主编:《体制与宏观稳定——中 国体制转轨新时期的宏观经济问题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但考虑到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与结构 转换时期,因此,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说明还必须引入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注: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